股票代码cccsss

导航

老店寻踪:老百货要再活出一个精彩(组图)

来源:bob的网页地址    发布时间:2024-04-15 15:45:24

分享本文 :

  会城门百货商场去年11月30日关张了。北京城里的国营、老风貌商店,又少了一个。铺天盖地的是新闻的“回忆”和网友的“怀念”。

  我们每天都要出门儿,一路走来,手里拿着的东西,从菜篮子到自行车钥匙,再到手机,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活都已经改变。人们念念不忘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却也无法挡住时代的车轮将一件件亲切的生活用品和那一个个百货商店碾碎。

  细数起来,咱北京城里还有那么几家商场,至今从风貌、产品或是经营模式上,保留着改革开放初期甚至更早的方式。社会在发展,这些商场商铺,如果真的一点儿都不变化,可能早就在时代浪潮中被卷成碎片了。然而生活好起来的人们,不失时机地突然兴起了怀旧的念头,终于让这些垂死坚持的老商场,再一次有了人气甚至开始赢利。

  “老百货是中老年人的天下,媒体一直都是这么说。可是你们都没看到,其实在老一辈人的影响下,已经有更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使用甚至习惯老国货和老百货商场这种购物环境了。”薛红经理这一句话,说得让人脸上发热。对于这种老模式的百货商场,大家似乎已经很习惯地认为,它们虽然值得怀念,但必死无疑,顶多留作旅游景点儿。

  老百货的目标绝不是撑着继续走下去,而是要再活出一个精彩。薛经理还透露,目前大方百货正在和一些电商服务企业交涉,已经有单位打算将大方百货整个儿搬上互联网。

  大方百货,位于前门与崇文门的正中间,大街南侧。商场面积不算大,老模式经营老百货。其实商场已经不是国营,在股份制改革的时候,商场成为职工集体入股的买卖,也就是一个“大个体户”。

  现在商场的小部分,以与厂家合作等形式出租。商场最重要的柜台大概有五组,其一是定做被褥,因为大方与老棉纺厂保持良好的关系,棉花的质量据说十分好。其二是化妆品,以片仔癀、奥琪等为代表。其三是老百货,搪瓷尿盆之类的自然是少不了的。其四是床单被罩,前一阵子网上出名的“爱国床单”啥的,这里还都能买到。其五就是服装类,老式海魂衫之类的。

  现在,大方百货还有25个职工,男性售货员只有5个人。商场的正中央背对大门,有一个小百货柜台,为出租柜台。这个柜台的货物更是细碎,针头线脑、蜡烛发卡都能买到。这一块细碎的小百货,由于经营实在是太麻烦,便租了出去。连薛经理也感叹,站柜台的外地小姑娘,实在是能吃苦,每天在二尺见方的地方折腾这么多东西,不容易啊。

  商场正中央,一个大姐除了帮助柜台上忙活,还负责收款。别看店面不大,收款台这一形式一直保留了下来,因为对账复核方便。人家小铺都能手机支付了,这里这个收款台,连卡都刷不了。

  大方百货于1979年成立,当时前三门大街路南侧盖了大量的高层居民楼。刚刚成立的时候,大方百货的名字叫做“丽颖”。大约一两年之后,商场被并入幸福大街的幸福商场的支部,职工们商量改个名字,“那就叫做大大方方吧。”于是,大方百货正式得名。

  从面积规模来看,大方百货只能算中小商场,因为建店之初,大方百货的定位,就是服务前三门一带的密集居民区,而并非像西单商场、百货大楼这种身处购物区的大型商场。但是很令人意外的是,在“外贸”概念兴起之时,大方百货着实火了一把。

  有多火呢?上世纪80年代中期,雅宝路市场兴起。雅宝路市场守着使馆区,是很多驻华单位的购物场所。而当年很多雅宝路的商户,会定期到大方百货来拿货。这事儿听着就新鲜了,商场找批发商业市场拿货才正常,哪有批发商业市场找商场拿货的?

  这是因为,当年的大方百货有一位王经理。据说这位王经理现已过世,早年间,他是信托系统的人。按照当时国家对物资的分类,信托系统与外贸系统是有交集的。

  于是这位老王经理来到大方之后,带来了很多外贸货源。纺织品一直都是最主要的产品,在1983年,大方百货做外贸货已经小有名气,也就是当时大家耳熟能详的“出口转内销”。当时国内不少企业产出的最好的产品,是要出口到国外的。有些产品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出口不了,就转为内销,成为国人青睐的最好产品的代名词。薛经理解释,比如说,外商计划要1万件,结果产出,人家只要5000,那么剩下5000就可以合法地流入国内市场。当年我国的生产能力相对有限,值得出口的绝对是好东西。

  在1986年前后,大方百货的外贸货着实火了一把,一些大鼻子的国际倒爷都不时出现在店里。最主要的商品是挂毯、帽子,甚至会出现抢购的场面。挂毯现在不太流行了,要知道,在1990年前后,家里墙上挂结婚照的地方挂上一块挂毯,透着那么高档。

  然而到了1997年前后,老王经理病倒了。这时大方百货的总体情况仍然不错,店里除了小三轮,还有一辆拉货的三峰面包车。没几年之后,这辆车报废了,商场就再没购置过汽车了。

  2000年,老百货的冬天似乎突然一下就来了。当时崇文门一带新建新世界等商业区,拆迁走了大量的居民和单位,于是个人购物的小单、集体采购劳保用品的大单都没了,再加上大小超市兴起,百货店再也没往日的人气和辉煌。

  还是在这个老百货的冬季,改革之风吹破了玻璃橱窗,商场要改成股份制了。当时有29个员工,任何一个人都要入股,经过资产评定估计,折合每人要交17000元左右。

  无论是否愿意,这些职工最终为商场凑了50多万元,将商场“赎”到了自己的名下。

  鉴于上门顾客慢慢的变少,店里的一些售货员不得不骑着小三轮,去走访社区、送货上门,跟居委会联系好,在社区里摆个小摊。“别看咱们这儿女同志多,但是干起活来,真比男同志还能吃苦。”然而就这样熬着,商场仍然是从2000年开始了明显的亏损。化妆品柜台一整天销售额是200元,假设利润20%,一个月的收入才1200元,而柜台有6个职工,每个人只能分到200元。

  200元谁能干啊。为了贴补人员收入,商场的资产开始慢慢地减少,至2007年之前,商场的总资产已经从50多万元,下降到20多万元。

  现在商场的29个股东,除4个人因病等情况不再上班,25个职工里,只有3个人还没到退休的年龄。

  大方的“老人”们也认为,商场重新焕发青春是在2007年,媒体开始着重报道包括商场在内的老业态。“因为大家开始关注民生问题了。”薛经理这么说。

  不过作为一个记者,我倒觉得,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旧城遗产开始得到重视,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老百货等老商业,自然而然让媒体比较乐于关注,且迎合人们逐渐兴起的怀旧心理。

  于是从那一年起,大方百货的人们惊喜地发现,“我们做买卖,终于不亏了。”又是8年过去,到了2015年,算起来,虽然大方百货这些年仍然没填上那些亏空,但以年份计算,大多数都是打了平手,亏空没有继续变大。

  而这些年一种新的模式又来给老百货捣乱,那就是网购。方便快捷、价格低的网店可不是“大方”能抗争得过的。不过好在老百货慢慢的受到重视,成了城市活化石。也有网络公司找上门来,打算与大方百货合作,将商品和店铺搬上互联网。目前,这一个项目几方还在研究中,能否实现,效果如何,都有待时间的考验。

  薛经理希望在大家的心里,不要形成“老百货是老人店”的障碍。他说:“老百货,尤其是大方看重的老国货,质量都是不错的,价格也同样是低廉的。”